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发展三年规划(试行)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9-17 00:00:00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发展三年规划试行

(2021年——2024年)


今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开局年,为贯彻落实好我校已研究制定了“十四五”规划,马克思主义学院迎接新时代新任务,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发展三年规划”,厉兵秣马,激发高职教育基础学科教改发展优势,为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党史国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筑牢理想信念,坚定初心使命;学习国家和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知行合一,心系党的教育事业,与国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与学校相向而行、协同育人,创特色、树品牌、谋发展。

(二)目标任务

1、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和学校教师培养管理规定。三年内,确保生师比1:350指标;思政教师过“三关”(即政治关、业务关和发展关),教师学历,研究生以上学历占70%以上,教师职称初中高比例分别是:30% /55% /15%;专任教师“德能勤绩”四项目标考核合格率97%以上,学科骨干教师达到30%以上。

2、研究实施思政课教法学法,研究落实学科建设“对接与融合”教科研项目,研究落实教考分离方案。三年内,研究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教学教研与“教学做赛”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接,与“岗课赛证”和“课程思政融合。

3、研究落实教师、学生科研与竞赛达标计划。三年内,所有专教师参加教科研课题团队和竞赛团队活动,并在国培、校培和教科研活动中,具有科研和竞赛能力,并取得校级科研课题、省级科研课题立项结题成果,参加校级教学能力竞赛二等奖、省级教学能力三等奖。

各教研室完成必修课或选修课科研课题立项、结题两项,所有教师完成校级论文两篇,各教研室有编写学科教学讲义、专题讲座讲义、编写必修课或选修课教材的科研成果。所有专任教师参加优化组合,组成专项课题团队和竞赛团队,所有专任教师教研教改和教学竞赛方面取得优异成绩,达到晋升职称条件和标准,为人才培养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主要任务与要求

(一)任务一:教师稳定,做好选聘、培养与发展工作主要要求

一是做好选聘和职业发展规划,做好教师稳定工作,关爱、扶助、激励教师自觉履行岗位职责,政治站位坚定,通过思政教师政治关、师德关。

二是做好教师教育技术技能培训工作,增强“育人先育己”意识,努力提高“教学做赛”或“岗课赛证”技能,具有“一专多能”本领,通过思政教学业务关

三是确定骨干教师,发挥榜样作用,各教研室结合实际,相机组成备课组、课题团队和竞赛团队与学校共命运,与学生共成长,逢赛必参赛,参赛必夺标,通过个人发展关。

通过三年可持续发展,认真贯彻学校年度“德能勤绩”四项目标考核,落实“师德修养、教学研能力和个人成长发展”学院每学期三项考核目标,从而超过学校考核指标,教育教学质量能力和水平超过民办高校教师考核中档指标。

(二)任务二:开好必修课选修课,实施“优师培养计划”。主要要求

一是研究思政课课程标准,研修《思想道德与法治》、《概论》教材新教材,结合实际编制适合高职教育模式的教案、课件或讲义,努力开好两门必修课。

二是切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做好选修课、专题教育活动的选题立项、选编讲义、备课授课等科学、规范的准备工作,融合形势与政策、课程思政等内容,注入丰富多彩的党史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三是注重学科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对接与融合,注重学科知识与“课程思政”的有机提炼和融合,注重学科教学与“岗课赛证”的有机融合,以完善高职“教学做赛”一体化教学模式及其效果。

通过三年的可持续发展,骨干教师具有副高以上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所有教师一专多能,能上高质量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能担任大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教练和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兼职班主任,并获得“三能教师”光荣称号,即“能备课授课、能科研立项结题、能参赛夺奖”的名师

(三)任务三:教科研与师生参加省校竞赛主要要求

一是各教研室成立学科备课组(至少三人)。备课组的主要任务是集中精力研究并占有教材资源,根据学校备课教案模板,按教学五大环节备好课,并做好比较科学、实用的课件,提供必要的教学视频信息等;

二是各教研室成立课题团队(至少三人)。课题组的主要任务是以教改课题研究实践与交流提高为主业,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和问题,实施边教边学、边研边改,进而与教改课题相联系,提升教改课题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是各教研室成立竞赛团队(至少三人)。竞赛组的主要任务是教师本年度的基本功竞赛任务、教学能力比赛任务和辅导学生参加广东省大学各专业技能竞赛的培训指导夺取锦标的任务。

通过三年可持续发展,三个“教学研赛”工作组成员,达到各自的考核要求,即备课组进行备课授课研究,编制出教案和课件;课题组进行课题研究著书立说,出经验、发论文、编教材;竞赛组学科(专业)竞赛夺奖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面手,其中,优秀教师具有教育专家型的基本功和发展趋势。

三、目标在前,任务在肩,担当使命,开拓进取。

为实现三年规划基本目标,全体教师应立足思政教育平台,不忘初心,担当使命,凝心聚力,集思广益,团结协作,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开拓进取。

第一年(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组建专项工作架构,选配好三个团队成员,谋划三年规划布局,制定并实施专项工作团队方案,于2021年9月正式启动三年规划工作。

第二年(2022年8月至2023年6月),实施规划项目管理,分类推进目标任务落实到人,教学教研设备、科研资料等适量到位。设立项目管理工作组负责人,其余成员分工协作,围绕备课组常规要务、课题组课题立项、竞赛组教师与学生两大类竞赛目标任务,推进分期分类研究、实践和创造性活动。

第三年(2023年8月至2024年6月)形成阶段性成果,取得科研竞赛等预期实用性数据。重视三个团队目标任务实施的过程管理,发掘各自积极性、各自特长和集体智慧,通过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对接与融合,学科教学与实践应用的对接与融合,以实现教师“德能勤绩”考核和教师成长发展的“优师培养计划”目标。

因此,马克思主义学院规划必须与学校规划协调一致,重在落实。在董事会、校务会的领导下,充分利用学校规章制度、政策支撑和人力资源等条件,结合实际,积极发挥人文学院人才优势,努力调动党员和所有教师“教学研创”积极性,凝聚全体教师的智慧和力量,形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氛围,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发展规划三年奋斗目标。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1年916日